产品中心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氯化亚砜(15000吨/年)、硫酰氯(12000吨/年)、气相二氧化硅(9000吨/年)及有机硅系列、化工助剂及有机中间体系列等

  • 2009

    公司成立于

  • 15000

    年产氯化亚砜

  • 12000

    年产硫酰氯

  • 2500

    年产气相二氧化硅

无锡澳德诚致力于氯化亚砜、硫酰氯、气相二氧化硅及有机硅系列、化工助剂及有机中间体系列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无锡澳德诚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江苏无锡,离上海港两小时车程,距宁波港三小时车程。现有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山东,江苏两个生产基地。
      目前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氯化亚砜(15000吨/年)、硫酰氯(12000吨/年)、气相二氧化硅(9000吨/年)及有机硅系列、化工助剂及有机中间体系列等,年产值2.3亿元。产品主要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粘胶、橡塑、中间体等领域。公司秉承“宽容、品行端正、诚实守信”的理念,以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贴心的服务与广大客户携手共进,共创价值。

澳德诚

新闻中心

了解澳德诚,掌握第一手资讯

  • 氧-18规模化分离技术获突破

    氧-18规模化分离技术获突破

    氧的稳定同位素之一——氧-18是肿瘤早期诊断的关键原料,每克价格曾高达2000元,长期依赖进口。而这一局面如今被彻底扭转——近日,上海华谊集团旗下的上海化工研究院实现了氧-18的规模化生产,推动其市场价格降至每克500元以下,为PET诊断测试中的关键试剂提供国产化支持。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超过20年的技术攻坚。2002年,面对全球核医学对氧-18的巨大需求,上海化工研究院启动了氧-18同位素分离技术攻关。在自然界中,氧-18极其稀少,每1000个水分子中仅约有2个氧-18,提取它需要通过精密分离装置严格控温控压,进行近千次的分离富集。 “1吨天然水中最终只能得到1克左右的氧-18水。”该项目负责人肖斌表示,“此前,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能规模化生产氧-18水,我国完全依赖高价进口。我们研发并建立了中国首套符合世界先进标准的氧-18精密分离装置。” 为实现产业化落地,上海化工研究院在苏州太仓生物港找到了产业化的伙伴——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200千克高丰度氧-18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在生产氧-18的同时,还能联产得到另一种产品——低氘水。低氘水项目负责人秦川江介绍称:“简单来说就是把水汽化后分成轻重两部分,下面重的是氧-18,上面轻的就是低氘水。这种联产模式有效降低了成本,让产品在价格上更具市场竞争力。有研究表明低氘水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秦川江透露,低氘水二期生产线已投产,现正申请三期建设。 然而,稳定生产仍面临挑战。原料投入后需6至8个月才能出产品,一旦生产中断则意味着数月产品损失。“我们当时辗转了上海、江苏多个园区,最终在太仓找到了理想地点。”肖斌表示,他们正努力将产业项目更深地扎根于当地,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能获得地方政府更持续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每克千元到百元,氧-18的国产化之路,印证了“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的协同效能。 “未来,我们将通过建设同位素技术创新中心,联动南京、苏州、常州等城市打造产业集群,共同突破‘卡脖子’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同位素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上海化工研究院总经理助理雷雯表示。

    +

  • 总投资14.8亿元!青岛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总投资14.8亿元!青岛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

    近日,位于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青岛泊里化工新材料双创产业园项目一期主体封顶。该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14.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1.44万平方米,旨在打造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服务平台的创新综合体。 据悉,该产业园位于泊里镇驻地西部,204国道以东、常河路以西、泊里三路以南、泊里南路以北,总用地面积约147亩,分三期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已主体封顶,预计明年上半年具备使用条件,建成后预计可容纳70家企业入驻,承载1000人办公及80家企业展销需求。 作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及新区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先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泊里化工新材料双创产业园被高标准定位为“青岛泊里新质生产力双创示范园区”,聚焦高端化工技术研发、绿色化工工业互联网、高端化工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和国际贸易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选取专业团队入驻运营,招引、培育新能源化工装备企业,预计储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100家,旨在通过引育前沿产业项目和行业先进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创新服务和产业配套,助推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升级,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提出“五位一体”产业发展策略,即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城市配套、可持续发展五大功能,构建独具特色的“4+3+2”化工新材料双创产业体系(“4”即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及孵化中心、工业上楼制造示范基地、氢能科技服务产业、能源化工及国际贸易服务中心,“3”即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产业发展合作及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及职业教育培训基地,“2”即生活配套、商务配套),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示范性园区。 下一步,该园区将加速打造能源化工生态装备云采销中心、化工装备展销中心、化工人才专业培训中心、碳中和服务中心等“四大中心”,精准实施工业楼宇招商,力争成为新兴产业聚集地和新质生产力“试验田”。  

    +

  • 9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

    9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数据显示,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5%,环比增长0.64%。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0%,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5.3%。   分三大门类看,9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制造业增长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6%。   分经济类型看,9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5.8%;私营企业增长4.6%。   分行业看,9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8.9%,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0.8%,纺织业增长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0.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9.3%,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4%,汽车制造业增长16.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0.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   分产品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623种产品中有362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2421万吨,同比增长5.1%;水泥15444万吨,下降8.6%;十种有色金属695万吨,增长2.9%;乙烯299万吨,增长5.3%;汽车322.7万辆,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158.0万辆,增长20.3%;发电量8262亿千瓦时,增长1.5%;原油加工量6269万吨,增长6.8%。   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7%,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476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8%。   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6.2%。  

    +

  • 天津大学研制新型仿生自发热织物

    天津大学研制新型仿生自发热织物

    在-20℃的严寒中,只需光照12秒,衣物表面温度就能迅速升高,即使反复洗涤摩擦,储热性能依然稳定,甚至能实现精准控温,用于局部热敷理疗……这些过去依赖复杂电子设备才能实现的“智能保暖”功能,未来可能仅需一块织物就能轻松完成。近日,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受盐碱地植物“吸盐—泌盐”机制启发,成功研发出一种兼具高效光热转换与优异力学性能的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相关成果发表于期刊《先进材料》。 如何让MOST织物的力学及热管理性能协同提升,一直是个人热管理领域的核心难题。MOST织物往往面临优异光热性能与力学性能不可兼得的问题,开发“高效光热+可靠耐用”的热管理织物,对节能减排、提升医疗理疗便捷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从盐碱地植物“中亚滨藜”中汲取灵感。这种耐盐植物能通过“溶胀吸收盐分—去溶胀泌盐结晶”的动态循环适应极端环境,其“溶剂介导—溶质输运—可控结晶”的生物机制,为解决MOST材料与织物的界面适配难题提供了灵感。该团队把由热塑性聚氨酯制成的中空气凝胶纤维作为基材,将其浸泡在特殊的偶氮苯/氯仿溶液中“腌渍”,纤维先充分吸收溶液而膨胀,随后在干燥时,偶氮苯分子会从内部被挤出,并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晶体“外衣”——偶氮苯单晶层。这不仅让纤维内部的分子结构更紧密,也让它获得了独特的光学特性和力学性能。这一仿生策略,让织物同时实现了光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协同提升,打破“二者不可兼得”的织物性能困局。 实验显示,这种新型织物表现出优异的热管理能力:在420纳米蓝光照射下,70秒内升温25.5℃,即使在-20℃的低温模拟日光中,50秒也可升温21.2℃。更难得的是,该织物具备极强的耐用性,经过50次摩擦、500次拉伸弯曲,甚至72小时连续洗涤后,光热性能保留率仍超90%,克服了传统MOST材料易脱落、寿命短的问题。 此外,该织物还能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精准控制释热温度,既可用于日常保暖,也可作为便携理疗载体,为关节炎等患者提供局部热敷。 “这项研究的核心,是将自然界生物的自适应机制转化为材料的性能调控策略。”封伟表示,这一仿生设计不仅为MOST织物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新方法,更实现了热管理织物的性能突破。未来可应用于智能服装、医疗理疗器械、户外防护装备等领域,推动个人热管理从“依赖外部供能”向“高效利用太阳能”转型升级。

    +

  • 化工新材料研发瞄向绿色化高端化

    化工新材料研发瞄向绿色化高端化

    近日,在2025中国石油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专题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围绕绿色化与高端化趋势的化工新材料研究成果。河北省精细化工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赵思韬指出,绿色化与高端化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也是全行业共同的核心课题。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市场部经理杜凯指出,传统的太阳能电池背板——PET含氟背板的生产工艺性环保和回收性较差且成本较高,更关键的是PET在高湿热条件下易发生水解断裂。“中石化提出了全新的环保解决方案,使用聚烯烃材料用作电池背板,该材料密度更低,不仅能节省26%的原材料消耗,还具备易回收、环保性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应对光伏组件退役回收的问题。”杜凯说。 在储能领域,锂电池技术正朝着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的方向不断推进。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乐介绍:“固态锂电池基于固态电解质的高稳定特性,可兼容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和更高比容量的含锂负极材料,从而进一步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使用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电解液,能够显著提升锂电池的安全性。”李乐提到,目前固态锂电池技术尚未成熟,电解质材料成本偏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碳纤维的绿色化与高端化同样成为研究热点。“碳纤维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和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发高附加值高端化的碳纤维新产品并向下游延伸布局,已成为碳纤维企业发展的关键方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牛文斌介绍,其团队突破了碳纤维着色难和界面化学作用稳定性提升的技术瓶颈,研发出均匀彩色碳纤维,热反射效果优于纯碳布,可用作隔热降温材料;研发出强机械拉伸强度和稳定性的梯度结构色碳纤维,能够适用人体皮肤的各种弯曲、变形和松弛状态,可应用于柔性可穿戴电热管理器件。 高端聚烯烃的自主研发也成为推动行业高端化的重要抓手。“尽管目前大宗聚乙烯、聚丙烯产品供应过剩,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聚烯烃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汽车、生物医疗等高端产业领域需求旺盛。目前我国高端聚烯烃材料自给率较低,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郭方介绍,该团队正在研制多种制成聚烯烃材料的茂金属催化剂,以及环烯烃共聚物和热塑性弹性体POE,以推动我国高端聚烯烃材料实现自主化突破。  

    +

  • 三聚氰胺行业严控产能成共识

    三聚氰胺行业严控产能成共识

    近日,由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潞安化工丰喜集团承办的2025年全国三聚氰胺行业工作会议在山西运城召开。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今年以来三聚氰胺行业市场规模变化不大,但价格延续去年下跌趋势,市场竞争加剧,“内卷”现象严重,部分企业成本倒挂、经营困难,严控产能已迫在眉睫。 据中氮协统计,近几年三聚氰胺产能年均增速达5%以上。2024年国内三聚氰胺产能231万吨,产量164.2万吨,比2023年增长9.8%,企业开工率71%;2025年1至8月,国内产能已达242万吨,产量111.8万吨,同比增长3.8%,企业开工率降低至69%。预计到2025年底,行业总产能将达260万吨,未来几年还将有94万吨新增产能陆续投产。 今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国内三聚氰胺需求与价格双双承压。下游板材等核心应用行业需求疲软,部分时段还遭遇传统淡季,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价格方面,1至8月国内三聚氰胺平均价格为5239元(吨价,下同),与2024年相比,降低1340元,同比下降20%。 出口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我国三聚氰胺出口量比上年增长21.3%,但2025年1至8月出口增幅大幅收窄,出口均价也明显下降。更为关键的是,欧盟对我国多家企业征收反倾销税,进一步加大了出口难度。 顾宗勤还提到,不同原料路线的企业经营分化明显。北方煤头三聚氰胺企业因当前煤炭价格较低,成本压力小,经营情况相对较好,而南方气头企业受高气价影响,生产成本逼近盈亏线,部分企业甚至陷入亏损。不仅国内产能持续增加,下游需求难有明显改善,国际市场的关税政策、地缘冲突等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行业承压还将持续。 对此,顾宗勤强调,行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包括:一是严格控制产能,理性调节产量,坚决杜绝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坚持自律经营,加强企业间沟通,可借鉴南方片区的经验,通过季度会议协调检修计划,减少市场供应,避免低价竞争;三是依托“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装置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研发,提升企业竞争力;五是深化产业链延伸,把下游产品研发放在重要位置,重点开发低甲醛释放型树脂、阻燃材料等,推动产品向高端新材料方向升级。

    +

  • 三名科学家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名科学家获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奥马尔·亚吉(Omar M. Yaghi),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开发“方面作出的贡献。 三位获奖者开发了一种新的分子结构形式——具有超大空间的分子结构,气体及其他化学物质可在这些空间中流动。这类多孔材料称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通过改变MOF中使用的构建模块,化学家可以设计它们来捕获和储存特定物质。MOF还可以驱动化学反应或传导电流。 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表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巨大的潜力,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机会。 1989年,理查德·罗布森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利用原子的固有特性。他将带正电荷的铜离子与“四臂状”分子结合:该分子的每个“臂端”都带有一个对铜离子具有吸引力的化学基团。 二者结合后发生键合,形成了结构规整、内部空旷的晶体,宛如一颗布满无数空腔的钻石。 罗布森立即认识到该分子结构的潜力,但这种结构不稳定,容易坍塌。北川进和奥马尔·亚吉为这种构建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至2003年间,他们分别取得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发现。北川进证明气体可以在这些结构中自由进出,并预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被设计为柔性材料;亚吉则制造出了一种非常稳定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证明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对其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理想特性。 在获奖者取得开创性发现之后,化学家们已经制造了数以万计的不同MOF。其中一些可能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最大挑战,包括从水中分离 PFAS、分解环境中的微量药物、捕获二氧化碳或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 据悉,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