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的稳定同位素之一——氧-18是肿瘤早期诊断的关键原料,每克价格曾高达2000元,长期依赖进口。而这一局面如今被彻底扭转——近日,上海华谊集团旗下的上海化工研究院实现了氧-18的规模化生产,推动其市场价格降至每克500元以下,为PET诊断测试中的关键试剂提供国产化支持。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超过20年的技术攻坚。2002年,面对全球核医学对氧-18的巨大需求,上海化工研究院启动了氧-18同位素分离技术攻关。在自然界中,氧-18极其稀少,每1000个水分子中仅约有2个氧-18,提取它需要通过精密分离装置严格控温控压,进行近千次的分离富集。
“1吨天然水中最终只能得到1克左右的氧-18水。”该项目负责人肖斌表示,“此前,全球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能规模化生产氧-18水,我国完全依赖高价进口。我们研发并建立了中国首套符合世界先进标准的氧-18精密分离装置。”
为实现产业化落地,上海化工研究院在苏州太仓生物港找到了产业化的伙伴——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200千克高丰度氧-18规模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垄断。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在生产氧-18的同时,还能联产得到另一种产品——低氘水。低氘水项目负责人秦川江介绍称:“简单来说就是把水汽化后分成轻重两部分,下面重的是氧-18,上面轻的就是低氘水。这种联产模式有效降低了成本,让产品在价格上更具市场竞争力。有研究表明低氘水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秦川江透露,低氘水二期生产线已投产,现正申请三期建设。
然而,稳定生产仍面临挑战。原料投入后需6至8个月才能出产品,一旦生产中断则意味着数月产品损失。“我们当时辗转了上海、江苏多个园区,最终在太仓找到了理想地点。”肖斌表示,他们正努力将产业项目更深地扎根于当地,不仅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能获得地方政府更持续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
苏州联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每克千元到百元,氧-18的国产化之路,印证了“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的协同效能。
“未来,我们将通过建设同位素技术创新中心,联动南京、苏州、常州等城市打造产业集群,共同突破‘卡脖子’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同位素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上海化工研究院总经理助理雷雯表示。